(一)基地规模不够大
全县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虽然已经达到近40万亩,但对比全县总的种植面积所占比例不大,其中富硒稻米、茶叶、油茶种植分别约为20万田、1.5万亩、10万亩,分别只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6%、15%、28.9%,其他如皇菊,蔬菜、红薯、葛粉、蜂蜜、食用菌、食用竹、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都不大,特色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亮点还不鲜明。
(二)龙头实力不够强
全县有34家企业参与富硒农产品开发,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只有12家,大多数富硒企业普遍存在实力不强产能偏低、后劲不足、营销不畅、行业牵引力弱等问题,既难以扩大再生产、进行产业升级,也难以抵御自然、市场等方面的风险。
(三)产业链条不够紧
当前,很多硒企业由于产业断链或两头在外,生产成本高,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大部分企业还是以生产原材料产品为主,处在初级加工阶段,其技术创新投人不够,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实现富硒农产品附加值。
(四)质量监管不够严
质量朔源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市场监管力度不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仅停留在样品送检和部分抽检层面。有些企业、基地未按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产品存在硒含量、外包装 SC 认证等不达标、不合规的问题,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个别现象。
(五)扶持力度不够大
富硒产业目前尚无上级项目支持,除县财政给予企业一定奖补支持外,国家、财政对富硒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