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研究内容
将作物育种与人类健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考查主要作物不同种质资源富硒能力的差异,通过遗传改良选育富集硒能力较强的水稻、玉米和甘薯品种等新种质,提高水稻、玉米和甘薯等可食用部分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素硒的含量,提供一种高效、低耗、行之有效的微量元素硒营养匮乏问题的解决方案。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高硒作物新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培育附加值高的主要作物高硒新种质和开发江西省丰城市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研究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负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南充市甘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
2.主要研究成果
在江西丰城、山东济宁、河北廊坊、四川南充和海南三亚等地富硒、足硒和低硒土壤区的不同试验点连续种植并筛选出的硒或锌含量优异的水稻、玉米和甘薯种质材料;建立低硒大鼠动物模型并针对富硒大米等富硒产品开展了营养评价,在硒缺乏地区新疆泽普县针对小学生人群硒营养状况进行分析。
申请国家专利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审定新品种2项;获得轻简化实用技术3个;发表中文核心论文8篇;建立示范基地2个;富硒示范面积25万亩;完成调查研究报告1份,政策建议文件2份;获奖成果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